看最近一連串台灣「網軍」的討論實在感覺到啼笑皆非。本來這個主題不太想聊了,不過還是用不同的再來切入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回顧前情提要:
- 把頭泡在假訊息一個月,我的頭…… (2019)
- 沒有你想像中的「網軍」這回事 (2019)
- 資訊內戰 誰在打仗 (2019)
- 「假新聞」在反擊戰術面的勤奮 (2019)
透過這個表格,我們可以多了解使用「公務身份」和「私人帳號」在「公務時間」進行「網路影響力行動」 (Influence Operation) 的複雜度,以及這些困窘的管理問題要如何解決。如果不是進行影響力行動,只是個人發發牢騷,也可以知道要如何看待,要怎麼從政策面將這種狀況(例如上班發文到處挑釁)慢慢根除。
A. 私人身份 | B. 公務身份 | C. 匿名身份(一般) | D. 匿名身份(特殊) | |
1. 使用者名稱 | 真名/暱稱 | 真名/暱稱/流水號/假名 | 暱稱/流水號/假名 | 流水號/假名 |
2. 電子郵件帳號 | 私人郵件帳號 | 公務電子郵件帳號 | 私人郵件帳號 | 拋棄式郵件帳號 |
3. 行動門號 | 個人門號 | 公務門號 | 個人門號 | 拋棄式無記名門號 |
4. 手機 | 個人手機 | 公務手機 | 不一定 | 拋棄手機 |
5. 電腦/筆電/平板 | 個人電腦/筆電/平板 | 公務設備 | 不一定 | 匿名強化運算環境 |
6. 網路服務帳號(社群媒體) | 個人帳號 | 公務帳號(共用) | 個人帳號 | 共用/拋棄式帳號 |
7. 網路通聯管道 | 個人行動網路 | 公務網路 | 不一定 | 匿名強化管道 |
8. 使用時間 | 下班 | 公務時間 | 不一定 | 不一定 |
9. 實體空間 | 各種場所 | 公務單位/辦公室/其他 | 各種場所 | 各種場所 |
這表格純粹是拿來開啟討論用的,所以不是很精確,請先包涵。
對於有經驗的資訊和安全管理單位來說,這個表格並不難理解。但對於目前政府單位來說(例如很多地方政府),各級主管通常不具備這樣的認知。所以只要一個搞不清楚的主管上任,希望單位內的公務人員/員工利用公務時間在「網路上 po 文澄清」,搜集輿情(如警政系統)等,就會發生很多在企業公關、資訊安全,甚至是法務層面等集荒謬之大成的窘境。
簡單來說一句話就是「公私不分」,但這個「公私」的分際複雜得多,在網路時代要處理也不是沒有步驟。但目前看來年底地方選舉在即,而且胡亂使用社群媒體已經算是社會的顯學。要好好解這些結,我看今年是不可能有機會的。少數單位自覺比較高,知道怎麼保護「自己」,資訊管理和相關政策也比較紮實,那就比較不會遇到這些問題。
第二張圖是這樣的。不過我這邊跳的比較快,列出幾種「網路影響力行動」的巨大差異。「網軍」來「網軍」去的討論時無效且浪費時間的,要強力避免。這有待下一次來討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