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關於總統府網站「改版」需要花上七百萬的討論,已經凸顯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,無論是在網站建置費用、網站需求分析、手機版網頁設計,還是網站本身對於民眾是否真的「有用」的層面上,都有不少人觸及。然我來看,這些問題僅是凸顯另外兩個不彰的事實,那就是(一)問題在資料,不在網站;(二)掌握資源的世代和網路世代間,幾乎是互相無所交集的現況。前者我之前已經畫過一張簡單的圖表說明,不再贅述。我今天想要談的是後者。

在台灣各級政府單位,存在著不等的決策階層。掌管網站建置案者,與平日透過網路獲取各種媒體和社經資源的民眾們,不只脫鉤,而且互相存在著不信任或是「無所謂」感。廟堂諸公視網路為政宣、為畏途,為服務機關內部的刊報;視「網民」為無所事事,無關緊要的二十幾歲年輕人。因為這樣的心態,造成幾乎所有台灣的政府網站,本質上都是以對民眾完全無用的狀態存在著。
真實的情況是,透過網路而發掘或發跡的人和議題,在政府單位的眼中,幾乎都是不相干(irrelevance)的外圍陪襯。整體的社會資源和資源的挹注途徑,有著傳統上升的路徑,但那一條路不言之路,和網路是平行,是不相干,也是不會交集的。
10~20歲的民眾,這輩子還沒上過政府網站。20~30歲對「政府」和「政治」擁有強烈的疏離感,非情得以,才在報稅要查公司登記資料時,趕緊上 .gov.tw 的網站找資料。30~40歲做標案的資深IT人員,看著七百萬的新聞暗自竊笑不懂標案玩法的鄉民。40~50歲中生代IT主管,也沒真的把這新聞當一回事,或許晚上會打個電話給大同的苦主,慰問一番。
這是世代和世代間的問題。
總統府網站建置案所凸顯的問題,並不會官方舉辦一兩場使用者經驗座談即可解決。這是整個世代爭取合理資源和注意力的窘境,也是每隔幾百年因為資訊科技大幅躍進而造成的斷層。
世代和世代間互相無所交集的後果,就是掌其資源者,因為無知,依法辦理,可為所欲為,浪費龐大的資源在每年無頭蒼蠅式的網站建置案。網路和系統業者,也因為政府單位對於網路「不相干」的本位心態,始終無法培養出健全的利潤生態,三不五時還會被幾千塊的高中生挑戰(沒有歧視高中生,因為我也只有高中畢業)。
總統府網站的真正問題,不在網站,在於有沒有把網路當一回事,有沒有把在網路上生活的你我當成一回事。當你我都不是一回事的時候,政治,就變成了不是眾人的事。
當網路被當成是一回事時,所有的可能性,就這麼被打開了。怎麼樣才能被當成一回事?或許要自己來爭取。